“一觉醒来,就成精神病了。”西安一名网友在论坛上调侃地说。日前,我国首部《网络成瘾诊断标准》通过了专家论证并交送卫生部审批,《标准》首次将网瘾纳入了精神病范畴。按照标准提出的上网超过6小时就有网瘾?就是精神病?一时间《标准》引来了无数质疑之声。记者为此昨天采访了心理学专家。

  连续上网6小时以上为精神病

  网络成瘾是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“精神行为障碍”,表现为对网络的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,减少或终止使用会出现戒断反应,同时伴有精神及躯体症状。

  《标准》确定了网瘾的时间判断标准,即出于非工作学习目的,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,并持续这种状态达3个月以上,且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受损。满足以上这些条件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患者,具体症状分为网络游戏成瘾、网络色情成瘾、网络关系成瘾、网络信息成瘾、网络交易成瘾等5大类。

  迷恋网络的孩子其实很可怜

  “我接触过的网瘾孩子,都是有原因的,他们其实很可怜。”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敏眼里泛着泪花,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案例。据她统计,因过度迷恋网络而陷入心理疾病的孩子当中,学习成绩不好的占到70%,成绩非常优秀的占到10%,家庭教育严重错误、家庭关系严重破坏的占到10%。

  北郊一所中学的高一男生王宏(化名)成绩非常优异,却很内向,尤其不喜欢和女孩子来往。用老师的话描述,就是“表情淡漠,无喜怒哀乐”。在短短的2个月里,从班里的第一名滑落到倒数第三名,家长非常着急,同时发现他总是彻夜不睡,终日痴迷在一个交友网站上,不吃不喝不睡。

  郑敏说,经过长时间地了解与观察,最终发现这个孩子迷恋网络交友,其实是家庭教育造成的。王宏是单亲家庭,母亲婚姻失败,严格限制他与女生交往,连说话都不许。“严重错误的家庭教育,造成了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寻求两性平衡。”

  标准太宽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

  “对于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讲,最可能形成的是网络依赖。”郑敏介绍说。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有联系也有区别,二者都属于心理依恋,但“依赖”更强调情感寄托与依靠,“成瘾”则更注重自我,夸大自我价值。“称网络成瘾是心理疾病也许更合适一些。”

  郑敏随后表示,该《标准》过于宽泛,把“精神病”的帽子扣在孩子头上,根本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。“一般网瘾患者经过疏导治疗,都能恢复正常,没必要一开始就下结论。”

  唤回网瘾孩子家庭教育最重要

  “家庭教育是导致孩子陷入网瘾的最大因素。”青少年和大学生不同,他们的社会交往面很狭窄,没有宣泄的途径只能寻求网络。有些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接触新事物,不让看电视,不让上网,等孩子上高中之后,家庭管束渐渐减弱,孩子一旦接触新鲜的网络事物,就会强烈刺激他们的兴奋点,孩子就会从好奇到关注、从接触到深陷。“这就是为什么学习越好的孩子,越沉迷得深的缘故。”郑敏说。

  家长应该适当放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,从初中开始,让他们接触一定网络信息,让孩子的生活更加丰富一些,做好沟通交流最重要。记者 朱雪娇

  相关链接

  “网瘾”六大征兆

  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以上。且越来越长,无法自控、特别是晚上,常至深夜;

  行为反常,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不仅会有视力下降、生物钟紊乱、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,逃学、废寝忘食、不与人交往,对人冷漠、暴躁、关机后急躁不安;

  经常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、通电话、约会等;

  电脑里常出现暴力、色情、赌博等图片;

  有说谎隐瞒上网的情况及程度等行为;

  宁肯借钱上网或甘冒一定危险,如:去偷钱或者偷用别人账号上网等。